王寶強的8歲是什么樣的?就是所有人同情你
在這個世界上,最難受的感覺就是所有人都同情你。
唐仁(王寶強飾演)
近日,王寶強離婚一事成為爆炸性的輿論熱點。 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癡心付出也白費了。 你是不是也為這個淳樸的農村男孩感到一點可惜呢?
不過,他不需要心痛鉗形表檢定裝置,也不需要同情。 出身于世代務農的家庭,他一步一步打拼,才成為今天的王寶強。 他最不需要的就是別人的憐憫。
1984年,王寶強出生于河北省邢臺市一個貧困普通農民家庭。 世世代代,他面朝黃土,背對天空。 幾乎從出生起,他就注定了余生都要務農。
雖然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他卻從未因此受到過任何優待。 衣服都是哥哥姐姐們留下的,父親對他要求也挺嚴格的。
他本來就和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沒什么兩樣。 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幫助家人耕種田地。 長大后,他從父母手中接過了生活的重擔,繼續靠著這幾畝地謀生。
那一年,他無意中看到了電影《少林寺》。 從那時起,他就想拍電影并成為一名演員。 這個夢就像一團火在他心里燃燒。
那一年,他剛剛滿8歲。
今天的8歲孩子是什么樣子的? 學習、玩耍,有父母的疼愛,生活無憂。
王寶強8歲的時候是什么樣的? 我不想長生不老,也不想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于是我極力說服父母,終于得到了到少林寺學習武術的機會。
他懷著拍電影的夢想來到少林寺。 六年來,他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冬天練三九,夏天練三伏。 他不敢有絲毫的放松,只為有一天他能成為電影里看到的那樣。 那種武術演員。
從8歲到14歲,大多數人都是跟著父母長大的,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訓練上。 直到過年的時候,他才能和家人團聚。
然而,學了6年武術之后,他卻一直沒有機會拍電影。 牢記少林寺的初衷,他毅然帶著口袋里僅有的500元登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
15歲的男孩獨自在陌生的北京打工。 為了得到一個出演電影小角色的機會,他在北影廠門口等了兩年。
近兩年,他在電影和多部電視劇中當過群眾演員、武術替身、臨時工。 即使在獲得第一次主演機會的時候,他仍然在建筑工地上努力工作。
《盲軸》
2002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盲井》。 青春單純的表演讓他獲得了第4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人獎!
這個曾經一心只想拍電影的小男孩,終于在17歲那年觸及了夢想的邊緣。
2004年,他迎來了事業的新臺階。 馮小剛導演的《天下無賊》看中了他,而這部賀歲片的成功也讓觀眾記住了誠實善良的傻根。
傻根成名了,但是成名后,他立刻用錢還清了家里欠下的債務,然后給自己買了一部價值200塊錢的二手手機,只是為了方便別人聯系他拍電影。
他說,想要和得到之間有一個中間立場。
2006年的《士兵突擊》見證了他的所作所為。 從一開始笨手笨腳的農村男孩到最后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強軍人,許三多完成了自己的蛻變,王寶強也成功感動了觀眾的心。
有人說王寶強身上總有一種傻乎乎的感覺,而且他飾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是本色,不能算是有演技。
為了這個場景
他每天做兩百個俯臥撐
三百仰臥起坐和單杠訓練
拍攝結束后,我從單杠上摔下來,扭傷了腰。
在醫院休息三天后,他又回到了片場
而他的回應始終是更加努力、更多嘗試,用一次又一次精彩的表現推翻那些質疑。
《迷失在旅途》
我知道我不如其他人聰明。 看劇本,別人或許能背兩遍,但如果我需要背十遍,我就得比別人更加努力。
《迷失泰國》
我拍的每一部劇都很成功,都有自己的亮點和賣點。 就是因為我付出了努力,付出了努力。 我投入的越多,我得到的回報就越多。
雖然出道以來,他從未拍過武打戲,但他從未忽視過自己的功夫,一直堅持習武,只為自己最初的武俠電影夢想。
他不斷嘗試,磨練演技,努力從演員到導演突破自己。 他說,他給自己定了十年的期限,如果失敗了,他就會另尋出路,但他成功了。 他熬過了最困難的日子,成為父母最大的驕傲。
他為人單純,性情踏實,重情重義。 他是十多年前一起合作過群戲的老朋友。 只要一個電話,他就可以幫助解決任何問題。
他很孝順,從出家開始就發誓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他一直沒有忘記。
他只希望他的伴侶善良、腳踏實地、理解。 然而,兩年的戀愛,七年的婚姻,他卻一心一意地對待她,把工作、生活、財產都交給她放心經營。 最終他發現,自己曾經擁有的幸福只是一個鏡像。
然而,因為感情上的失敗,你就必須對這個努力創造天地的男人手下留情嗎? 這不是安慰,而是對他的蔑視。
同情是強者對弱者的憐憫,而王寶強從來都不是弱者。 他一定會走出挫折,蛻變成一個更強大的自己。
經歷風風雨雨,見識風風雨雨,希望他能永遠保持內心的純真和自我。 即使他受傷了,即使他受了委屈,但愿他的笑容依然燦爛。 這就是我們心中的寶強。
所以,不要把他當作弱者,這就是對他最好的尊重。 人生總有挫折,但那又怎樣? 只需將其壓平即可。 愿每個人都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很多時候,我常常想起朋友給我講的一個故事,關于母愛和遺棄。
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聾啞孤兒母親,生下了一個孩子。 生下孩子后,殘疾母親決定拋棄孩子,交給一個無子女的家庭。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健康的家庭,才能不讓孩子喪失語言能力。
每每想起這件事,我總是會為這種對愛情的放棄而哭泣。
但后來我遇到了另一個真實的故事。 那是我家鄉的老鄰居,也是一對母子。 孩子的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獨自帶著孩子。 幸運的是,我媽媽在一個利潤豐厚的單位擔任經理,生活還算安逸。 母親對孩子小時候失去了父親感到非常愧疚,所以從小就更加寵愛孩子。 就是這個在蜜罐里長大的男孩,直到二十多歲才懂得照顧自己。 他經常惹出很多麻煩,讓母親厭倦了照顧他。 這一年,她的母親發生了意外。 醫院檢查結果出來時,明確寫著“癌癥晚期”。 她在這個世界上停留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當媽媽走出醫院大門時,她把化驗單撕碎扔在路邊。
那天,男孩很晚才回家,他的母親突然發脾氣,說:“你太讓我失望了?!?男孩很驚訝。 他平常不都是這樣的嗎? 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媽媽瑣碎的嘮叨。 后來,男孩生氣地和媽媽吵架了。 最后,母親拿出5000元交給兒子,并把兒子趕出了家門,說:“你養活自己吧?!? “男孩從來沒有被這樣打過,所以他生氣地離開了,自己出去了。
半年后,男孩經歷了重重磨難,終于自立門戶,成為了一名強者。 這一刻,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之前是多么的無知,讓媽媽操心了。 于是我決定回家向媽媽道歉,希望媽媽能回心轉意,接受自己。 當他回到家時,出來迎接他的不再是慈愛的母親,而是我們鄰居和親戚。 他的母親三個月前去世了,只給他留下了一份家產和一份慈愛的遺囑。
在遺囑中,母親告訴他,她之所以拋棄他,只是為了讓他死后能夠學會照顧自己,過上好的生活。
他悔悟了,在母親墳前流下了滿地的淚水。
而站在他身后的人,也都哭了。 他們大概和我一樣,懂得了愛的深層含義:很多時候,小愛是值得珍惜的,但真正的大愛是一種痛苦的放棄。
